聽說這名導演很久了,第一次看蒙吉的電影,政治隱喻很強,歐盟政策的頑疾,羅馬尼亞社會的虐根性(移民,種族,宗教,階級,務工幾方面交錯),核磁共振只能在幽閉環(huán)境下找到癥狀,無法根治,村民怎么爭吵不休,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。最后10min,看得有點不太明白,導演的最后的隱喻,我只能看懂,男主拿著獵槍想要嚇走熊,可最終熊根本不怕,甚至更多,預示著熊就是本地人,在這里繁衍幾千年,男主反而是外來者,闖入林地,就如同男人在德國務工,他在德國也是被歧視,被排外的族群!但女主為什么要哭,有些莫名
文章首發(fā)于[微信公眾號Ifeng電影]:
以《四月三周兩天》勇奪金棕櫚、《畢業(yè)會考》又捧得戛納最佳導演的克里斯蒂安·蒙吉,早已成為羅馬尼亞影壇公認的大師,疏離式的審美、冷漠的敘述方式和對社會悲憫的觀察,為其作為帶來豐厚的人文氣息。此番攜新片《R.M.N.》再度入圍主競賽,甫一公布入圍名單,這過于簡潔的片名,一度令影迷摸不到頭腦,而字母組合又難免與“羅馬尼亞人”的英文拼寫Romanian產(chǎn)生聯(lián)想,因此令人更加好奇,這標題究竟有何具體含義?
實際上
影片從歐洲經(jīng)濟和難民、移民問題,講述到個人家庭、兒子、父親的相處模式、教育模式,導演對這個混合著匈牙利人、德國人、羅馬尼亞人的羅馬尼亞小鎮(zhèn)完成了全景的掃描,也就是電影片名R.M.N。
男主人公自己在德國當著外勞,而回到自己家鄉(xiāng),卻看到家鄉(xiāng)的人也在全民排斥著亞洲的有色人種外勞,排斥的不只是地域、膚色,還有宗教(穆斯林,盡管那幾個外勞并不是),在這里,主教不只是宗教領袖,更是承擔著行政管理責任的。
小鎮(zhèn)的人們都往外跑著,試圖在發(fā)達的歐洲國家(西方國家)賺更多的錢
有關種族歧視的大議題,通篇一個冷字……
導演側重突出對群體概念的反思,既能在人物情感上制造疏離感,又能在事件表現(xiàn)上塑造真實性。換句話說,演員為主題服務,當影片結束,面龐、心理全無,只有千絲萬縷的因果矛盾縈繞腦?!?br>最后,就趣味性而言,本片并不討喜,而相較于聒噪的吵架場面,或許還有更巧妙的烘托方式,但其直截了當?shù)耐ㄍ?,也算是一種特色了……
觀《核磁共振》有感(主要聊聊結尾)
轉載請注明網(wǎng)址: http://www.sblyy.com/archives/id-32270.html